近日,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布吉必姆国家公园的焦土上,一场名为“人道救助”的行动,引起关注。当地政府动用直升机射杀750只野火幸存的考拉,理由是“终结其痛苦”,但动物保护组织拍摄的画面显示,部分被击中考拉仍能缓慢攀爬树干,体表未见明显创伤。那么,这场以“善意为名”的扑杀,是科学决策还是懒政之举?
争议的核心在于决策的透明性与科学性。州政府坚称行动经过“审慎评估”,却未公开具体评估数据。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数据显示,澳大利亚野生考拉数量已从2019年的8万只锐减至4.3万只,2022年其保护级别从“易危”升为“濒危”。生态学家指出,栖息地碎片化本就导致近亲繁殖与疾病传播,大规模扑杀可能进一步摧毁种群恢复能力。墨尔本大学动物伦理学者艾玛·威尔逊质问:“当考拉在火灾中失去80%的栖息地,人类的第一反应竟是消灭幸存者,这是保护还是加速灭绝?”
更深层的矛盾指向现代社会的灾后管理逻辑。悉尼科技大学公共政策教授迈克尔·陈分析:“政府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——射杀每只考拉约耗资30澳元,而救治成本高达500澳元。但当财政考量压倒生命价值时,是否在默许一种‘灾难资本主义’?”这种功利主义思维与考拉作为“国宝”的象征意义激烈碰撞。用子弹解决生态危机,暴露的是人类面对自然时的傲慢与无能。
这场风波或许会成为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标志性事件。它迫使人们重新审视:当生态灾难发生时,“人道”的边界究竟在哪里?是果断终结个体痛苦,还是不计代价延续种群希望?在新南威尔士州的经验中——该州在2023年火灾后建立临时考拉医院,通过众筹救治了1200只伤患,成活率达68%。杀戮永远是最简单的选项,但文明的价值在于选择更难却更慈悲的道路。
文字来源网络。发布者:银率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malonghua.com/433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