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一句“绝不用海归派,海归派里有间谍”的言论,将原本关于企业人才战略的讨论,推向了社会价值观的争议漩涡。有媒体发文称,董明珠“海归间谍论”错误且危险。批评其言论涉嫌歧视、背离常识,甚至可能加剧社会对海归群体的偏见,但支持者认为这是企业规避风险的务实选择。
董明珠的发言本是企业内部对人才策略的阐述,核心逻辑在于“无法鉴别风险则主动规避”。有网友直言,企业用人本质是成本与收益的权衡,不用未必是歧视,只是承担不起试错成本。
新京报等媒体强调“警惕群体污名化”,但个别机构为博眼球,刻意将董明珠过往“拒绝高薪挖人”“坚持自主培养”等言论拼贴成“反国际化”人设。这种选择性呈现虽带来流量狂欢,却让公众注意力偏离了真正关键的问题: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构建既开放又安全的人才体系?当“非黑即白”的框架主导舆论场,企业正常的策略调整极易被异化为价值观批判的标靶。
例如,曾有留学生在攻读学位期间,被某国情报人员以签证官身份接近并策反,归国后在我国负责核心涉密工程时,向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提供了 14 项不同等级的秘密情报。这类案例让企业不得不提高警惕。
有人认为,董明珠的话没有毛病,她在企业内部言论显然被社会放大了。然而,有些媒体过度解读炒作董明珠“海归间谍论”,又是何用心呢?
而媒体对流量的追逐,进一步将这种分裂情绪推向高潮。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,带“董明珠 间谍”标签的内容播放量是“格力技术专利”的8倍,算法推荐无形中构筑起信息茧房,让不同立场群体在各自回音壁中不断自我强化。
风浪终会平息,但留下的思考不应止步。当一家企业的用人策略演变成全民价值观论战时,或许该警惕:那些被流量放大的极端对立,是否正在让社会失去就事论事的能力?毕竟,在“支持”与“反对”的声浪之外,更重要的或许是建立一套让本土与海归人才都能安心创新的制度——而这,需要的是建设性的讨论,而非撕裂性的喧嚣。
某些媒体,无论是为了提升自身影响力,还是为了谋求更多的关注与利益,对这一事件予以过度解读与渲染,进而加剧公众之间的对立情绪,实乃不必要之举。
文字来源网络。发布者:银率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malonghua.com/433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