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俄卫星通讯社4月26日报道,俄罗斯国防部称,自2024年8月以来,俄军“西部”集群第1近卫坦克军部队在库皮扬斯克前线,累计击落80架乌克兰“巴巴亚加”六旋翼攻击无人机,这场持续9个月的无人机猎杀行动,折射出俄乌冲突中技术对抗的复杂生态。
值得关注的是,俄军电子战部队配备的新型设备能实时追踪无人机频率切换。例如,当“巴巴亚加”从2400MHz跳频至5200MHz时,俄军系统可同步锁定双频段,彻底切断其与控制端的联系。这种技术优势,让乌军引以为傲的“蜂群战术”在库皮扬斯克屡屡受挫。
然而,乌军的应对策略同样值得玩味。尽管损失惨重,但其仍坚持在库皮扬斯克投放无人机,实为“以空间换时间”的消耗战术——通过迫使俄军将电子战资源集中于此,为其他战线创造突破机会。这种“不对称消耗”思维,在2025年1月乌军对俄后方油库、炼油厂的无人机突袭中已初见成效。
但危机同样潜伏。乌军无人机虽存在航程短(仅3公里)、毁伤弱(装药量不足1公斤)等缺陷,但其通过数量优势与自杀式攻击,仍能对俄军步兵和轻型装甲造成心理威慑。正如一名前线士兵在社交媒体的感慨:“每架无人机都可能藏着死神,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架会从哪里飞来。”
这场80架无人机的猎杀记录,或许终将被更大规模的击落数字刷新。但其真正价值,在于警示后来者:在无人机主宰的未来战场,胜利不仅取决于击落多少架敌机,更在于能否构建起覆盖研发、生产、战术、后勤的全链条反制生态。毕竟,当战争进入“算法对决”时代,最致命的武器或许不再是钢铁洪流,而是隐藏在电磁波中的那一串二进制代码。
文字来源网络。发布者:银率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malonghua.com/4466.html